曾经,“价格到底爱体育,品质到底线年国内主流产品体系的主要特征。这是中国产业集中过程中的必然,因为“价格到底”有助于完成一个行业在中国的快速“启蒙”,让收入普遍不高的中国消费者能够“买得起”。
同时,“价格到底”也是行业整合最有力的武器,让那些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消失了。
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价格最低的产品卖得最好。双低格局里,“价格到底”后面还跟着一个“品质到底线”——品质还是要达到国家标准和消费者能够承受的底线,它在本质上与“假冒伪劣”不同。
也就是说,价格不是想多低就多低,而是被品质底线钳制的。比如,在价格战的逼迫下,那些打头阵的空调特价机,不得不把铜管换为成本更为低廉的铝管,消费者或许感知不出来,或者可以忍受,但是他们不能忍受空调三天两头坏。
因此,成功的企业,都是在价格和品质之间,做出了恰如其分的平衡。他们在消费者的核心诉求上守住底线,其他部分则能省则省。
因为改革开放不到50年,双低格局就占了30年。这段历史并不远,至今留下的印记还比比皆是,这种消费心理,随时都会“复辟”。
从08年到18年,中国消费者已经完成了几乎所有行业的“消费启蒙”,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品位有了很大的提升,消费升级成了主旋律,甚至在这10年的后半段,国产品牌都在搞升级,不少比洋品牌还贵。
大众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升级了。75、80、85后是新一代消费者,不同于50、60母婴、70那一代,他们对品质有更高的要求。
到了90后95后,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了,视野更为宽广了,心态上也更加自信了,要求也更高了。消费进一步升级,尤其是在母婴领域。
中国在2000年之后就深度融入全球化,高速发展,但实际上,2000年恰恰是这一轮大周期的拐点。那一年,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,为了避免经济硬着陆,美国大幅度降息,将大放水引入房地产,吹出美国房地产泡沫,承接互联网泡沫的破裂。
最终,这个泡沫也没撑多久,08年爆发次贷危机,以美国垃圾房贷为底层资产的衍生金融产品暴雷,中国不得不搞4万亿救美国。那个时候,救美国,就是救中国。
这一救,硬是把经济硬着陆拖到了今天。中美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,但美国的代价更大。因为房地产次贷泡沫破裂之后,美国手上已经无牌可打,只好把美债顶上去了,十几年间美债迅速攀升,保住了美国消费,维持住了全球经济,但是也造成了今天无法收拾的局面母婴。
经过疫情3年的折腾后,期盼的23年复苏没有到来,反而迎来的是内需的继续萎靡,和外部的烽火蔓延。
就国内市场来看,当初怎么一步步消费升级上去的,如今就怎么一步步消费降级下来。
消费的退潮也是一波一波的。对于什么是非刚需,哪个要先从消费预算里拿掉,每个人或许不一样,但是在宏观上,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个个行业,从外向里,接连熄火。
这个圈层的最里面,就是我们母婴行业。这几年来,母婴生意也不好做,但是我们中童传媒在各个场合都说过,母婴行业是最后降级的行业,母婴行业再不行,也比其他行业好。
但是看着寒气一步步逼迫过来,也确实吓人。比如,23年的4季度,小资和中产女性最不能放弃的消费项目——美容美发院线生意,也突然暴跌了。
我们可以看到的是,一些刚性不高的消费被砍掉了,一些品牌溢价被压实了,这造成了某些市场的萎缩,和价格带的下行。在这些赛道上的母婴业者,都感觉内卷到飞起。
“再穷不能穷孩子。”母婴消费是中国人最后的倔强。作为从业者,我们不要辜负这份倔强,做好品质-价格的再平衡。母婴市场在经济危机中的主流,绝不是一位的低价,而是合理偏上的品质,平实的价格。
24年上半年会更难,但也正是在这巨大的压力之下,中国母婴行业要继续已经开始的凤凰涅槃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